關注內心的聲音, 在碎片化時代面對寂寞
雖然心理健康已經逐漸被重視了,但仍有一些原因導致我們沒辦法把自己所遭遇的困境說出來。
所有專業文章請參閱:
雖然心理健康已經逐漸被重視了,但仍有一些原因導致我們沒辦法把自己所遭遇的困境說出來。
先前曾介紹壓力/壓力模式,而本篇將聚焦於面對壓力時的因應策略。一般而言,面對壓力時會有兩種主要因應策略:
大家或許都有這樣的經驗,與某些人對話就是滔滔不絕、聊都聊不完,但與某些人卻是多講一句話都好像要了彼此的命。
不曉得大家會不會有類似的感受:憤怒是令人感到危險跟有威脅的。
「行為活化」是認知行為治療學派中的一種概念,表示以特定活動來激發正向情緒。行為活化常被用在憂鬱症的治療之中,藉由投入可帶來正向感受的活動,改善心情。行為活化不僅用於心理治療,也適用於個人調節情緒。
繁重的工作或課業、難以處理的職場人際關係、朋友間的意見爭執、家庭育兒的多重角色、與伴侶的衝突分手,甚至是突發的天災、意外,都可能引發我們低落、挫折、驚慌、恐懼、焦躁、擔憂、憤怒……等許多不太舒服的感受,而這些感受通常也會伴隨各種不同的身體經驗,包含頭痛、肌肉緊繃、心跳加速、冒冷汗、消化不良……。
情緒的起伏就像波動般,是一種能量的消長,波動的強度不同、持續時間不同、頻率也有所變化。但也意味著,這些波動的消長,會隨著時間過去。
有的人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有的人則說「夢與現實是相反的」,甚至有些人將夢當作一種預知。科學上而言,夢是一種大部份發生在快速動眼期(REM)時,腦中一連串的想法、情緒及知覺。大部份長度在於5-20分鐘,每個晚上可能做3-5個夢。
2.你的好朋友,講話帶著很多的手勢跟動作,聊天的過程把咖啡打翻弄髒了你的衣服。
日子起起伏伏,生活充斥喜怒哀樂,過程中總有狀態不佳的時候,而穩定情緒的方式很多元,每個人或多或少也有自己的方法,本篇歸納了幾點穩定情緒的方向,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