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人際互動中探索自我:找到自己的內心平衡
我們每天都在各種情境中與不同的人互動,無論是家庭、朋友、還是陌生人,這些互動往往成為我們內心世界的一面鏡子。每當某些人的言行讓我們感到不安、不滿或焦慮時,這些情緒也許正反映出我們內在的需求、渴望或限制。學會在這些時刻探索自己,能讓我們更清楚了解自己、也更能坦然面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人際挑戰。
所有專業文章請參閱:
我們每天都在各種情境中與不同的人互動,無論是家庭、朋友、還是陌生人,這些互動往往成為我們內心世界的一面鏡子。每當某些人的言行讓我們感到不安、不滿或焦慮時,這些情緒也許正反映出我們內在的需求、渴望或限制。學會在這些時刻探索自己,能讓我們更清楚了解自己、也更能坦然面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人際挑戰。
「我訊息」,是一種以「我……」開頭,透過陳述事件、表達感受、傳遞期待等三個步驟,達到有效的溝通。
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你是否曾有過一種感覺,彷彿某些未解的情緒或反應其實來自很久以前的自己?
本篇介紹了佛洛伊德人格結構中的本我(id)、自我(ego) 及超我(superego),以及防衛機制與其特徵,希望能讓大家更認識相關概念!
許多時候,在我們腦袋還沒有意識到發生什麼事時,身體或心理的感覺就已經浮現。
你聽過性格與健康有關係嗎?曾經有學者提出A型人格與B型人格,相較於B型人格,A型人格者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A型人格的特徵包括急躁、好競爭、缺乏耐心及敵意;B型人格則涉及隨和、放鬆、有彈性,較不在意成敗。較少為大眾所知的是,後來有其他學者提出C型人格與D型人格,C型人格特質包括謹慎、克制、服從權威、壓抑情緒,根據過去研究,C型人格者更容易罹患癌症。D型人格特質則包括悲觀、易感擔憂、缺乏自信及負向自我對話,亦與較高機率的心臟血管疾病有關。
雖然心理健康已經逐漸被重視了,但仍有一些原因導致我們沒辦法把自己所遭遇的困境說出來。
先前曾介紹壓力/壓力模式,而本篇將聚焦於面對壓力時的因應策略。一般而言,面對壓力時會有兩種主要因應策略:
大家或許都有這樣的經驗,與某些人對話就是滔滔不絕、聊都聊不完,但與某些人卻是多講一句話都好像要了彼此的命。
不曉得大家會不會有類似的感受:憤怒是令人感到危險跟有威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