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愛的眼神中找到自己-從兒童到成人的心智化-

2024-03-24

我們跟別人的互動,一直都是一種想像的行動,我們想像著行為底下,有什麼東西正在心裡運作著。想像力是我們認識自己跟世界的方式,但他又常常介在可靠跟不可靠之間搖擺著。

隨著我們出生以來,我們都是透過別人的回應來認識自己的內在世界,有些時候我們在不同關係下的挫折或創傷,可能會導致我們衍生許多適應的行為來保護自己。

像是有些遭受霸凌或排擠經驗的我們,可能就會認為外在世界總是危險的,必須時常警戒跟討好別人以預防我們再次受傷。

或許我們都曾經意識到,這些行為除了保護自己外,也讓自己的內在世界付出了一些代價。像是很難跟別人互動、經常有不安全感,或是對於自我的認同變得很模糊不穩定。

在諮商工作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一個概念是可以幫助我們觀察自己的一個指標,那就是「#心智化」(Mentalization),大家若想要稍微了解心智化的話可以左滑一下這篇文章的圖片呦。

我們隨著從小依附關係的發展之下,我們也發展著自己的心智化能力,簡化來說這是一份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心智狀態的能力。這個能力,會隨著我們在不同情境跟壓力下,有所變化,可能在某些時刻我們會失去這份能力,也可能隨著先前說到的適應行為,讓我們的心智化能力僵化了。

所以當我們注意到自己的心智化狀態讓自己在生活上遇到一些困擾時,或許就需要找一個人來協助自己重新穩住內在狀態。因為這份能力是需要透過兩個人以上的關係來核對跟發展的,我們對於感受的想像很常都是吸收於來自我們跟重要他人的經驗。

但最後我也想說,當我們說到心智化是一份「能力」的時候,可能會帶給某些人一些壓力,或許有些人心裡會想說,我是不是能力不好?

像在親子關係或是伴侶關係當中,我們可能會質疑自己是不是無法正確回應或是反映對方的心情狀態。這樣的想法很容易讓我們感到疲累與辛苦。特別隨著時代的變化,其實我們面對教養或是關係的挑戰已經跟過去很不一樣了。

其實,我們在可承受的範圍內,面對誤差的修復反而會帶來更好的經驗,就像英國的一位精神分析家溫尼考特提到過「夠好的母親 good-enough mother」這個概念。足夠好的母親其實在說的是我們不需要完美。

(有時候足夠好這件事可能比戰戰兢兢的完美還要更難做到)

在他的概念當中,完美的照顧或互動不是最好的選擇,反思型的教養行為或是關係互動,往往可以帶來更多的體悟跟思考。而反思,其實是我們面對過去經驗的思考與消化,這其中包含了那些可承受的挫折與失敗。

祝福大家培養心智化的過程當中,能夠陪伴自己做一個「#足夠好的自己」

如果有需要,也別忘了尋找專業的協助,幫助自己成為一個獨立且可以依賴的自己,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參考資料】 Peter Fonagy, György Gergely, Elliot Jurist, Mary Hepworth(2021)。心智化:依附關係.情感調節.自我發展(魏與晟、楊舒涵譯)。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2002)

#何彥廷諮商心理師

#心智化 #依附關係#諮商心理師 #想像與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