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溝通分析: 順暢有效能的對話
【人際溝通分析:順暢有效能的對話】
大家或許都有這樣的經驗,與某些人對話就是滔滔不絕、聊都聊不完,但與某些人卻是多講一句話都好像要了彼此的命。
「為什麼這個時間你會躺在床上?」
「我不行休息一下嗎?連這你也要管嗎?」
「我買塊蛋糕一起吃如何?」
「你還敢跟我提蛋糕?不准吃」
「我覺得同事不喜歡我、心情好差」
「你就是想東想西才會搞得自己不開心」
以上的對話片段在我們生活周遭並不少見,可以想像後續的互動大概也不會太愉快,這些溝通到底出了麼問題?
-
人際溝通分析的創始者、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指出每個人都擁有三種自我狀態:父母、成人、兒童。
▲父母(P)─模仿自家長的說話語氣、態度行為,以及價值觀,通常表現得較具權威、指導性。
▲成人(A)─思考理性客觀、態度就事論事,外在言行表現得平穩、有組織,有時候較缺乏情感。
▲兒童(C)─從童年經驗保留下來,較「孩子氣」、表現得需要被照顧。
有別於相對固定的生理發展或社會角色,一個人的自我狀態會因為面對不同對象或不同情境,而在父母、成人、兒童之間轉換。
由此觀點,艾瑞克‧伯恩進一步發現,一個人以其自我狀態與另一個人的自我狀態交換訊息時,會形成三種溝通模式:互補、交錯、曖昧。
▲互補溝通─兩人的自我狀態是相呼應的,彼此以相同的狀態對話,或者剛好形成父母與兒童的互動形式,這時候溝通很容易就能進行下去。
▲交錯溝通─兩人以不同自我狀態、也非父母與兒童的形式進行互動,這時彼此都無法做出符合各自期待的回應,溝通會被打斷、迫使雙方不得不轉換另一種溝通模式。
▲曖昧溝通─兩人在對話中各自隱含著兩種以上的自我狀態,一個是公開的、社會層次的訊息,另一個則是隱藏的、心理層次的訊號。
這三種模式是決定溝通是否順暢的關鍵因素,透過本文的圖示與舉例、便可清楚地看出溝通失衡的原因。
-
三種自我狀態或溝通模式,並沒有一定的好壞。互補溝通在大部分時候或許能確保對話的順暢,但卻不見得有效能(例如一個處於兒童狀態、自信不足而一直逃避工作的員工,對上另一個處於父母狀態、持續下達指令要求執行職務的上司),這時候善用交錯溝通打破舊有無效的溝通模式,轉而採取新的且有功能的對話狀態(例如上司改採成人狀態、引導員工也以成人的狀態去探索自身逃避行為背後的情緒想法,進而共同擬定改變方案),反而才能增進溝通效能。
-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練習,透過觀察與靈活調整對話當下的自我狀態,讓人際溝通暢行無阻、並有效達成溝通目標。
參考資料:
Ohlsson, T., Bjork, A., & Johnson, R.(1996)。人際溝通分析:TA治療的理論與實務(黃珮瑛譯)。張老師。
圖片來源:Flaticon
#賴怡臻臨床心理師
#人際溝通 #對話 #自我狀態 #溝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