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療癒
失落事件係指生命中遭遇之重要人事物或慣有日常之喪失,如重要他人的逝世、關係的結束、失去工作、失去健康、努力已久的目標以失敗告終等。
面臨失落事件,人們會經歷哀悼反應,認知上可能出現侵入式思考、回憶及影像;情緒上面臨悲傷、寂寞,即便從事從前喜好之活動,亦難感受到愉悅;生理上則易感疲倦、活動力及食欲降低等。
然而,面對失落,除事件本身造成的差異之外,每個人都會有不同強度的反應、不同的生心理變化過程,及不同的復原時間。因此,無須與他人比較,或以他人標準來要求自己。如面對親人的離世,看著其他家人都已復原,便認為自己不該繼續哭泣、悲傷。
常見的失落哀悼歷程,如「悲傷五階段」,包括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及接受。各階段常見反應常被介紹於相關報章雜誌、書籍,甚至於電視劇中以詼諧的表演方式出現。較少被提及的是,悲傷五階段是一個動態的非線性歷程,隨個人不同特質、思考模式、情緒因應型態及目前所處環境等因素,而不斷變動。因此,於同一失落事件中,個人可能不只經歷一次悲傷五階段的循環,亦可能出現不同於理論的階段次序。如於接受後,可能因認知的反芻,再次進入憤怒、否認階段。
哀悼的路途看似漫長,但悲傷人們的每一步即便再小,都是極為勇敢的步伐。個人也可能於其中出現不同以往的體驗、發展出新的生活型態,甚至看見新的意義。因此,陸續有學者提出哀悼過程中的「意義建構」,甚至認為其為「悲傷的第六個階段」。
經驗失落的人們,可透過延續過去生活結構(如像往常一樣的作息)、延續與身旁他人的關係、尋求社會支持等作法來到悲傷的第六個階段。若有餘力,更可嘗試新的活動、發展新的計畫,如過去想嘗試卻未有機會實現之事項。雖然失落事件無法被改變,但其對個人獨有的意義與成長經驗會留下,在現在與未來強韌、豐盛自己的生命。
參考資料:
1. Burnett, Middleton, Raphael, & Martinek (1997). Measuring core bereavement phenomena. Psychol Med, 27(1).
2. Kübler-Ross (1969). On Death and Dying.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3. Kessler (2019). Finding Meaning: The Sixth Stage of Grief. Scribner.
4. Gillies & Neimeyer (2006). Loss, grief, and the search for significance: Toward a model of meaning reconstruction in bereavement. Journal of Constructivist Psychology, 19(1).
#黃靖雅臨床心理師
#好日子心理治療所
🚩 新北市三重區正義北路227號2樓
🚃 近捷運三重國小站
☎️ 0978-150-785
#失落 #療癒 #悲傷五階段 #心理師 #臨床心理師 #心理治療 #心理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