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意減少? 還是爭吵變多?
【愛意減少?還是爭吵變多?】
是否發現越來越容易與伴侶因為生活瑣事爭論不休?
是否想不起來上一次與伴侶擁有情感專注、心靈相通的時刻?
當我們與傾慕的對象走進一段關係,通常會期望這段關係能夠長久、穩固且永遠保持親密。不過,即使是最理想的關係,都可能經歷任何形式的挫折。當情感面臨斷裂,「可能失去彼此」、「關係即將結束」的威脅感是那麼讓人不安並極力想要避免。
不過,真正讓一段關係走向失敗的主因,是因為兩人的爭吵次數和負面情緒增加?還是因為彼此的愛意與深情互動減少?
美國心理學家泰德.哈得森曾在一份長期性追蹤的婚姻研究中指出,缺乏情感互動比爭吵的頻率更能預測出婚姻經過五年後的穩固程度,婚姻的終結始於熱情的親密互動變少,爭吵是後來才發生的事。
的確,爭吵有些時候也是一種回應與溝通,但如同陌生人般的疏離、視而不見則反而更具殺傷力。
那麼,究竟要如何讓伴侶關係始終維持親密與連結呢?
關鍵在於促進伴侶雙方在關係互動之「情感回應ARE」,包含以下三項核心元素:
A = 可及性(Accessibility)──我需要的時候可以找到你。
隨時對伴侶敞開心房,即使心有疑慮、也盡可能不讓自己陷入情感脫節的狀態,願意向對方表達真實感受,同時,也有能力聽見伴侶所發出的情感訊號。
R = 回應性(Responsiveness)──我相信你會在情感上回應我。
願意將焦點放在伴侶身上,讓對方知道他/她的感受能夠影響自己,優先接收伴侶所傳遞的訊息、特別是親密需求或不安,並清楚地以安慰和關心的訊息回應他/她。
E = 投入性(Engagement)──你會珍惜並陪伴在我身旁。
受伴侶吸引、著迷,將特殊的注意力給予所珍愛的人,可能是凝視伴侶比較久、或是身體碰觸比較多,感覺「心在對方身上」。
情緒取向治療的創始者之一,蘇珊.強森博士曾將處於親密關係的雙方做了相當生動的比喻。
她認為伴侶是一同站在一條緊繃繩索上、盡可能維持平衡的兩人。當懷疑和恐懼的風颳起,如果驚慌失措地抓住對方或轉身尋求其他庇護,那條繩索就會搖晃得更加厲害、兩人也更容易失去平衡。若不想從繩索上掉下來,就必須配合對方移動身體,回應彼此的每個感受,當兩人能夠建立連結時,就等於找到了平衡,情感也才能回歸安穩的狀態。
回想自己在經歷親密關係的波折時,是驚慌地不斷追著對方索要更多情感關注?還是畏懼地躲起遠離對方以尋求暫時自保?
或者是,能夠學習善用「情感回應ARE」,對伴侶投以大量的關注,看見對方眼裡的害怕、伸出自己的雙手去安撫,也願意敞開自己心中的擔憂、向對方提出具體的需要,共同成為彼此的安全堡壘。
參考資料:
1. Johnson, S.(2009)。抱緊我:扭轉夫妻關係的七種對話(劉淑瓊譯)。張老師。
2. Huston, T. L., Caughlin, J. P., Houts, R. M., Smith, S. E., George, L. J. The connubial crucible: newlywed years as predictors of marital delight, distress, and divor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1, vol. 80, pp. 237-252.
圖片來源:Flaticon
#賴怡臻臨床心理師
#情緒取向 #伴侶諮商 #親密關係 #關係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