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比我們先知道

2024-10-30

【身體比我們先知道】

許多時候,在我們腦袋還沒有意識到發生什麼事時,身體或心理的感覺就已經浮現。

聞到煎蛋香、心頭就會湧上一股溫暖與想念,然後想起小時候每次放學回家、祖母總會先煎一顆蛋讓自己墊胃。

來到公園熟悉的長椅時,內心就會感到悲傷、眼淚不自覺落下,因為過去總與相伴多年的小狗坐在這個長椅休息、而小狗在去年已經離開世界。

夜晚只要大雨滂沱,身體就會一陣緊繃,並反覆檢查所有門窗是否已經緊閉,因為家裡曾在半夜大雨時遭小偷入侵。

聽到有人叫自己的全名,心裡襲來莫大的恐懼,並伴隨手心冒汗刺痛,就像兒時每當母親連名帶姓地喊自己時、就知道大難臨頭。

我們的大腦可以簡單分為下層腦、中層腦、上層腦,各自掌管不同功能:

  • 下層腦(腦幹、間腦)─體溫、呼吸、心跳、亢奮、睡眠、食慾、動作。
  • 中層腦(邊緣系統)─獎賞、回憶、情感連結、情緒。
  • 上層腦(皮質)─創造、思考、語言、價值觀、時間、希望。

大腦無時無刻都在接收從內在身體或外在環境輸入的訊息,無論是生理感受、氣味、滋味、畫面或聲音,所有訊號的處理都是有「順序性」的,下層腦有優先處理權,然後才來到中層腦、上層腦。

也就是說,任何經驗還沒有被大腦「思想」的部分考慮過之前,較下層掌管基本生存或情緒功能的大腦,就已經自動地比對過往儲存的記憶、搜尋是否有符合的相似經驗,然後迅速針對當下情境做出解讀、並透過身體和情緒回應,這種運作機制有助於人類在危急時刻獲得更多生存機會。

不過,當我們感到壓力、憤怒、沮喪或其它負面的感受太過強烈時,輸入的訊息就容易發生短路,導致傳送到上層腦的訊息效率不佳或扭曲變形,且無法與別人產生連結。這也是為什麼人在身體或情緒過度反應下,行動會變得較衝動、缺乏理智,別人也教難與之有效溝通。

為了能讓整個大腦順暢且完整地完成訊號傳遞、增進行動判斷和人際溝通效能,就必須依循大腦處理訊息的順序進行調控:

▲調節─從呼吸、心跳、睡眠、飲食……等基礎身體知覺著手,以放鬆撫慰方式、協助下層腦獲得安全感。

▲連結─當身體獲得一定程度的調節安撫後,才有機會安頓中層腦的情緒,然後與人產生情感連結。

▲理性─有了連結,上層腦才能順利接收訊號並有足夠空間發揮功能,去分析、理解情境的人事物,然後做出必要的經驗區辨和合適判斷。

當發現自己或他人陷入身體或情緒「卡住了」的狀態時,試著從訊息處理的順序性觀點,幫助自己或他人回歸調節、連結及理性的軌道吧!

參考資料:

Perry, Bruce D. & Winfrey, Oprah.(2022)。你發生過什麼事:關於創傷如何影響大腦與行為,以及我們能如何療癒自己(康學慧譯)。悅知文化。

#賴怡臻臨床心理師

#身體 #上層腦 #下層腦 #順序性 #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