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逃避,是「容忍」還是「接納」?

2024-03-20

【不逃避,是「容忍」還是「接納」?】

昨天與一群朋友聚餐,其中有幾位朋友帶了他們的孩子一同參與。

席間,一個坐在我旁邊的7、8歲男孩,看到送來的義大利麵上、散佈著一塊塊梅花形狀的胡蘿蔔,臉色明顯變了一下、嘟囔了句:「小白兔的胡蘿蔔怎麼又跑來這裡」,但下一刻還是將胡蘿蔔叉起、送進嘴裡並吞下去。孩子嘛!特別是這個年紀的孩子,碰到不喜歡的食物、會挑食總是難免,但還是勉強吃下去的可真少見。我好奇問這個男孩:「你是不是不喜歡胡蘿蔔?但還大口吃掉了呢?」男孩依舊盯著餐盤,一邊專心叉著另一塊胡蘿蔔、一邊回應我:「因為不可以浪費食物,就算我現在不吃掉,等下胡蘿蔔放涼也不會變好吃,那還不如趁熱、比較好吃的時候吃掉它」,隨後將叉起的另一塊胡蘿蔔送進嘴裡。

當下的我,由衷為男孩的靈活思維感到讚嘆不已。對於不喜歡的人事物、不舒服的經驗,會想要逃避或擺脫是很正常的反應,但若每一次都花費越多時間和精力去嘗試逃避或擺脫,久而久之心理上的痛苦可能更多。焦慮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假如我是一個在社交情境中會感到很焦慮的人,為了迴避這種焦慮感受,我就不參加社交活動,短期確實會帶來好處──不用去經驗社交的焦慮,但長期而言卻要付出巨大代價──生活圈縮小而變得人際孤立,這便是社交焦慮者之所以苦惱的核心原因。

當然,我也可以選擇用另一種方式來回應焦慮,就是即使我與人互動會感到非常不舒服,但還是強忍不適、咬緊牙關逼迫自己參加各種社交活動,以此掩蓋我社交焦慮的事實。然而,只要這樣做就沒問題了嗎?在接納與承諾治療的觀點中,這種努力忍耐的因應方式、仍然是另一種形式的逃避,因為雖然我沒有逃避焦慮的情境,但還是在和焦慮進行抗爭、迫切地希望這些焦慮感受能離我而去。這是「容忍」、不是「接納」。真正的接納是即使焦慮感受是如此讓人不舒服,但也不會為了焦慮的存在而苦。要如何做到「接納」而非「容忍」呢?

回到男孩吃胡蘿蔔的小故事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男孩清楚食物必須吃完(知道什麼是自己重視的)、也清楚自己並不喜歡胡蘿蔔(接納而不抵抗自己的感覺),他了解挑食不符合自己對食物的態度,也了解把胡蘿蔔留到最後吃並無法改變自己不喜歡胡蘿蔔的事實,所以最後決定在趁熱、感覺相對好吃一點的狀態下吃掉胡蘿蔔(做有效的行動)。

下次面對不喜歡、想要逃避的經驗時,或許您也可以試著運用男孩的策略:1. 思考什麼是自己重視的。2. 開放接納、不抵抗自己的感覺。3. 做與自己重視信念相符的有效行動。以安適接納的態度來與不舒服的經驗共處喔!

參考資料:《ACT一學就上手》

圖片來源:Flaticon

#賴怡臻臨床心理師 #好日子心理治療所 

新北市三重區正義北路227號2樓 近捷運三重國小站 0978-150-785

#接納與承諾 #心理治療 #逃避 #忍耐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