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改善親子關係?認識孩子,不是找出錯誤或病症!

2022-11-02

圖/文:張皓涵臨床心理師

青少年時期是一段兼具挫折、熱情,卻充滿可能性的複雜時光,可能覺得朋友比家長重要,出現吸菸、喝酒、翹家等行為,或成天關在房間不願溝通。但青少年行為如何被形塑,其實也受家長的眼光影響,若負向看待孩子,孩子的感受會讓此逐漸成型;若家長給予較多同理、包容,以正向看待孩子,孩子也會信任自己並正向發展。

家中孩子正值青少年的家長也許心中會有幾個聲音,像是:「包容跟同理?所以不去管他做的那些鳥事嗎?」、「都管成這樣了還這麼叛逆,不管不就更歪?」。這裡想傳達的其實是家長需要懂得尊重孩子的界線,當孩子逐漸長大,就要給予更多主導權,也轉變成僅提出建議,但允許孩子擁有最終選擇權。

邀請家長們想想,為了管教而被破壞的親子關係,還能讓父母對孩子產生影響力嗎?如果您也正陷入親子互動困境中,邀請您一起透過五種方式來改善親子關係:

一、 合作而非代勞:

失功能的親子關係中有「高功能」及「低功能」的角色。高功能者樂於付出,卻又不滿無能者不能獨當一面;低功能者則總要問人意見、常求助又不負責任。這類型的親子互動常始於家長將自己放在高功能者位置,孩子便順理成章地繼續扮演低功能者。

「我不管他,他就完蛋了。」是高功能者家長常有的想法,但若家長先自我分化,也就是把自己放在首位、只為自己的事情負責,孩子就得學會負責。這也是開始學習適度引導與過度介入的區別。另外,當家長以合作方式(一起完成)與孩子互動,長期下來孩子也會以相同方式回應父母。

二、 專屬(一對一)的相處時光

「就只會跟我說工作忙、沒時間」是青少年在心理治療中常有的抱怨。青少年其實渴望與父母相處,所以在一對一的相處時光中,孩子特別容易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視、特別的。相處過程中的重點則包含:

1. 轉換為朋友身分:不再以管教方式互動,可以試著向孩子學習他們同年齡的互動方式(如:問孩子拍照如何擺姿勢),或是讓孩子挑選想去的餐廳或場所。

2. 遵守約定:不要輕易因工作更改時間、遲到或放鴿子,這會讓孩子的潛意識感受到原來工作比自己重要。

三、 提升處理自我感受能力

家長們在累壞時,大多只能用原始的情緒本能反應,因此跟孩子互動當下,專家所說同理孩子的方式也不一定應用得上。但情緒是互動的,當家長能先安頓好自己,孩子也會跟著平心靜氣。家長們可以嘗試在互動時先覺察自己的焦慮,讓自己的情緒穩定;尊重孩子的界線,透過專注自我的方式,將重心轉回自己身上,同時提醒自己有更多覺察。當家長對自己有更多覺察,也才能掌握界線,讓愛回歸到相互尊重。

四、 傾聽

親子關係最大的困難是,家長常自認很懂孩子,所以改善親子關係最簡單的第一步是,勒緊舌頭、專心聆聽,不要急著給建議。當父母能中立地指出現況,用好奇、尊重的態度詢問孩子想法,孩子才有機會講得越多。當家長知道越多,才越知道孩子何時需要幫助及需要何種幫助。

若家長真的覺得想分享自己的作法時,可以試著這麼說「我有一些經驗想跟你分享,你想聽聽看嗎?」,若孩子拒絕,則代表當下孩子更需要的是傾聽,而非解決辦法。

五、 關注在婚姻而非孩子

有些孩子的症狀或問題行為會引發父母雙方的關注,所以當夫妻的感情不佳時,孩子在無意識間會讓問題行為惡化,因為當父母的注意力回到孩子身上後,夫妻間的緊繃狀態就得以暫緩。但這是用孩子的青春換來短暫的和平,長久下來對夫妻及親子關係皆沒有幫助。

雖然當夫妻正視婚姻問題後,孩子的症狀或問題行為不一定馬上好轉,但只要堅持新的互動模式,就會觀察到孩子行為問題的出現頻率下降。在婚姻關係及親子關係中,家長能為孩子做的只有讓自己開心,當有了開心的父母,才會有開心的孩子。

家長們也許在緊繃的夫妻關係中可以做的練習是,在這段關係中多覺察自己的感受、需求及界線(或是底線),只有對自己愈加了解,才有能力為自己的情緒及行為負責任,不至於影響到孩子。


參考資料:

陳雪如(2021)。《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校園心理師第一手觀察,看懂青少年憂鬱、難相處、無法溝通背後的求救訊號》。臺北市:親子天下。


圖/文: #張皓涵臨床心理師

#好日子心理治療所

新北市三重區正義北路227號2樓

近捷運三重國小站

0978-150-785

#親子關係 #青少年 #叛逆 #親子合作 #親子相處 #感受 #傾聽 #正向 #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