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療心室:依附關係
圖/文:洪子琁臨床心理師
當孩子慢慢長大後,許多家長會發現,以前人人好的孩子,慢慢開始認生了。
剛出生的時候,不論誰來抱他哄他,孩子都能接受。但自從某個時間點過後,孩子變得比較喜歡父母陪伴,而在陌生人身邊則會顯得不安。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孩子已經和父母產生依附關係,因此在和父母分開的時候,會不安焦慮。
依附關係,指的是一個人與重要他人之間的情感連結。透過這樣的連結,我們得以在人際關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別人的陪伴中安定自己。
一般而言,依附關係大概從孩子六個月大的時候開始萌芽。在那個時候,孩子開始想要探索外界,以此建立自己對世間萬物的認識。但是,面對未知總是會感到害怕的,因此孩子需要建立起一處安全堡壘,讓他在探索過程中,如果感覺害怕或受到威脅,可以重新回到安全堡壘尋求安慰和保護。
這樣的依附關係會留在孩子心中,形塑出他未來面對親密人際關係的互動模式。
同樣都是親子關係,也會有不同的依附形態。
因此,研究者透過觀察,來瞭解小孩在面對主要照顧者的陪伴、離去、重逢時,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最後,透過行為觀察和理論分析,發現一個人和主要照顧者的依附關係,可以依照焦慮程度和逃避程度分成四種類型:
1. 安全依附(Secure attachment):低焦慮低逃避。這類型的小孩,在親人陪伴時會自由探索環境,在親人離去時會難過哭泣,在親人重逢時會尋求安撫恢復平靜。這些孩子長大後能夠自信自愛,願意主動和人建立關係,可以信任別人,也能夠和別人維持穩定的關係。
2. 焦慮依附(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高焦慮低逃避。這類型的小孩,在親人陪伴時會退縮不敢自由探索,在親人離去時會非常難過,在親人重逢時會情緒激動難以安撫。這些孩子長大後比較缺乏安全感,經常害怕別人會離他而去,比較難信任別人,會一直想要跟對方確認關係和感覺。
3. 逃避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低焦慮高逃避。這類型的小孩,在親人陪伴時對於探索環境興趣缺缺,在親人離去時也顯得不太在意,在親人重逢時則會試圖逃避。這些孩子長大後的人際關係比較疏離,會有意無意逃避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的機會,覺得關係帶來的責任太過沉重,寧願獨來獨往。
4. 混亂依附(Disorganized attachment):高焦慮高逃避。這類型的小孩,在親人陪伴、離去、重逢時沒有固定的反應模式,常顯得搞不太清楚狀況,或是困惑不解。這些孩子長大後較難建立穩定的自我概念,也比較難進入親密關係之中。
孩子年幼的時候,我們就能觀察到不同的依附形態。
不過,隨著成長經驗,依附關係也可能會改變。如果碰到一個溫暖、正向、一致的人,孩子內心對於關係的想像也會慢慢轉變,讓他成為一個更自信且安全的人。
或者,我們就可以成為這樣溫暖、正向、一致的人。
利用這些方式,將安全感帶給下一代:
1. 當孩子表達需求時,可以即刻體察孩子的需要,並耐心地給予正向回應。
2. 教養孩子的時候,能夠設立清晰且一致的原則標準。
3. 照顧孩子時,不吝惜給予親密溫柔的身體接觸,讓孩子能夠安心。
4. 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當自己穩定了,也能將穩定帶給孩子。
【參考文獻】
Bowlby, J., & Ainsworth, M. (2013). The origins of attachment theory. Attachment theory: Social, developmental, and clinical perspectives, 45(28), 759-775.
Brennan, K. A., Clark, C. L., & Shaver, P. R. (1998). Self-report measurement of adult attachment: An integrative overview.
Cassidy, J., & Shaver, P. R. (Eds.). (2002). Handbook of attach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Rough Guides.
Crowell, J., & Waters, E. (2005).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s, secure-base behavior, and the evolution of adult relationships. Attachment from infancy to adulthood: The major longitudinal studies, 223-244.
圖片來源:Flaticon
圖/文: #洪子琁臨床心理師
#好日子心理治療所
🚩新北市三重區正義北路227號2樓
🚃近捷運三重國小站
☎️0978-150-785
#依附 #依戀 #依附關係 #親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