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探索與調適

所有專業文章請參閱:

正面運用1:選擇合宜環境。如:透過打拳擊、大聲唱歌宣洩內在情緒

根據薩提爾(Virginia Satir)的臨床觀察,人們在壓力下常採用不一致溝通(如話語內容與非語言訊息、內在情感不相符),此不一致溝通乃從原生家庭中習得,為一種自我保護措施。當自我價值受到威脅或感到不安全時,個體會自動化呈現兒時習得之即時反應,包含討好(忽略自我,在乎他人與情境)、指責(否定他人,重視自我與情境)、超理智(忽略自我與他人的內在經驗,只關注情境)、打岔(忽略自我、他人、情境)四種主要的不一致應對姿態。

臨床上常見特定部位疼痛、長期患有特定身體症狀,四處求醫、進行各種生理檢查,皆未能找出確切病因的病人。如胃酸逆流、頭痛、耳鳴、味覺改變等等。最後患者可能得到的答案是:身體未發現任何異常,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失調指的是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作用之間的不平衡,常見於人們處於焦慮、緊繃或壓力的情況下。

農曆年時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要在過年期間與一個又一個家人親戚見面,是一件壓力很大的一件事情。如果感覺開始渾身不對勁,比如開始身體疼痛、失眠、情緒起伏,或甚至焦慮憂鬱等等,這些的感受是很正常的壓力反應,也跟我們要面對家庭屬於自己的,甚至是整個家族的創傷有關。

近年過年,很多人都會在youtube上追甄嬛傳的馬拉松直播。雖然台詞劇情大家都已經倒背如流,但大維心理師是最近才因為連播才有機會追了一下這部劇。其中一個角色特別吸引我,那就是城府深如海的安陵容。

求籤之後

2024-02-17

剛剛度過農曆新年,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新年走春拜廟的習慣,甚至來個求籤,為新的一年運勢占卜?過去我極為偏好拜廟求籤,當迎接每一個生命挑戰時,或在遭逢人生重大抉擇時,嘗試算命。起初常懷抱著誠惶誠恐的心情,每擲一個筊便如同等候法官宣判的被告般,全憑他人宣告我往後的命運。若求得正面籤詩,當下如釋重負,對所求之事期待並雀躍;若求得不那麼正面的籤詩,則不禁加倍憂慮,有時更有種未獲同理,更反遭潑冷水、澆熄心中期望的火花之感!

生活的意義是什麼呢?聽過不少人愁著眉眼,茫然又無望地喃喃。好長一段時間裡,我也時常問自己這個問題。學業表現好、擁有一些朋友、享受於休閒娛樂、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存了一些積蓄、結婚生子……,足夠完整生活的意義嗎?又或這些常人評價生活「過得好」的條件若不存在,個人的生活便毫無意義嗎?「意義」或許是一種感受,可能是滿足,是快樂,是幸福,是有用的,是被需要著的,是僅僅呼吸著空氣,是嘗見食物裡的美味,是看見媽媽在廚房忙碌的身影,是意外撞見一片美景,是閒暇時和愛人百無聊賴地膩著……每個人對生命意義的感受都不太一樣,也可能尚未經驗生命的意義。

你是否也曾經…滑手機2-3個小時,但一點也想不起來剛才看了甚麼?生活日復一日的過,回想過去一周卻沒有任何印象深刻的事?一天過去,好像沒有特別的感覺,沒有滿足幸福也沒生氣難過?什麼原因,讓我們對於生活漸漸無感?

心理學研究發現,有兩種積極產生正向情緒的方法,分別是「#感恩」和「#欣賞品味」。(感恩和欣賞品味的介紹與操作可以參考之前正向心理治療系列的貼文~)通常我們可以體認到感恩和欣賞他人的重要性,不過對自己呢?如果傾向於注意自己的不足,對自我有負向偏誤,「自我欣賞」似乎讓人感到彆扭、不自在…

然而,社群媒體本身也可能帶來壓力,如我們發表了一則動態、一些照片,可能便面臨遭受他人評價之焦慮。若某則動態按讚數太少,是不是表示很少人認同?自己不受歡迎?別人覺得我的照片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