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關懷系列:我需要什麼?
需要是人類共同的經驗。
自我關懷中覺察到的需要,是可以引起本能共鳴的需要,例如被接受、被認可、被看到、被聽到、被保護、被愛、被瞭解、被珍惜、被連結、被尊重…。
所有專業文章請參閱:
需要是人類共同的經驗。
自我關懷中覺察到的需要,是可以引起本能共鳴的需要,例如被接受、被認可、被看到、被聽到、被保護、被愛、被瞭解、被珍惜、被連結、被尊重…。
【情緒日記】覺察的練習
情緒日記是讓我們有意識的觀察自已的感受,並透過文字梳理內在情緒。也是一種主動接納情緒的表現,更是關照自己的一種練習。
每天可以從兩步驟去練習
情緒 (emotion) 為針對特定刺激的特定反應,較為具體且持續時間較短暫;相對地,心情 (mood) 則持續時間較長,且造成之原因較模糊。情緒為一個系統性概念,包含認知評估、生理反應、表情動作、主觀經驗等成分,而各成分也彼此互相影響。本文藉由介紹情緒的組成要素,希望可以讓大家更認識情緒!
放下抗拒,是指即使我們不喜歡正在發生的事情,也承認事情正在發生,接受事與願違的事實。
壓力為對於干擾身體或心理平衡的刺激事件所呈現之反應型態,乃個體主觀感受。在一般狀況下,壓力會使個體呈現「戰或逃」的反應,生理、心理及行為產生變化以因應危險情境,而當危機解除其反應隨之消失;然而,當處在長期壓力下,便可能影響免疫系統並呈現身心症狀。
試著拆解「自我關懷」的不同面向,可以分成兩個屬性,一部分是安慰、舒緩和關照等陰柔的特質,一部分是保護、供給和激勵等較陽剛的特質。
前面的文章曾經提過,我們可以利用心理學中行為治療的原則來建立具體可行的目標,也可以利用認知行為治療的原則來因應無法完美完成目標時所產生的挫折感。
然而,有時候即使建立了目標,也知道要用什麼心態來面對,卻感覺內心缺乏動力,遲遲無法展開行動。精心設計的年度目標就這樣束之高閣,等著時間慢慢流逝。
在心理治療中,心理師除了傾聽個案、協助個案邁向目標、陪伴個案面對挫折之外,當個案裹足不前的時候,也能協助個案重新點燃動力。以下就來介紹,如何運用心理治療中的接納與承諾治療取向,來協助自己找回初衷,邁向目標。
在生活中,無時無刻都在接受外界的「刺激」。可能是突如其來的一件事,像是發票中獎、手機突然打不開。也可能是日常的每一個瞬間,吃下食物的剎那、走在街頭抬頭看見的一片藍天、聽到汽車呼嘯而過的聲音。
當我們面對這些外界刺激,通常會有相應的「行為」反應,不只是因刺激而採取的行動,也包含著沒有採取的行動。
然而在刺激事件與行為的中間,有些心理歷程正運作著,雖然不容易被觀察,但卻猶如黑盒子般的重要。當中,內在的「想法」與「情緒」佔有重要之地,在心中運作影響著我們如何解讀刺激事件、如何採取行動。
自我關懷聽起來好超然唷,我有一堆的疑問噎… 你的疑慮是什麼呢?
隨著疫情變化,台灣的口罩政策逐漸解封。寫著這篇文章的時候,台灣已經只剩下醫療院所需要強制配戴口罩了。不過,如果我們走在大街上,放眼望去可能還是會看到一半以上的人戴著口罩。
如果詢問原因,有些人會說是健康考量,有些人會說是容貌焦慮。
「容貌焦慮?」
「是啊,會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臉上又有痘痘,乾脆用口罩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