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探索與調適

所有專業文章請參閱:

認識壓力

2023-07-12

壓力為對於干擾身體或心理平衡的刺激事件所呈現之反應型態,乃個體主觀感受。在一般狀況下,壓力會使個體呈現「戰或逃」的反應,生理、心理及行為產生變化以因應危險情境,而當危機解除其反應隨之消失;然而,當處在長期壓力下,便可能影響免疫系統並呈現身心症狀。

試著拆解「自我關懷」的不同面向,可以分成兩個屬性,一部分是安慰、舒緩和關照等陰柔的特質,一部分是保護、供給和激勵等較陽剛的特質。

前面的文章曾經提過,我們可以利用心理學中行為治療的原則來建立具體可行的目標,也可以利用認知行為治療的原則來因應無法完美完成目標時所產生的挫折感。
然而,有時候即使建立了目標,也知道要用什麼心態來面對,卻感覺內心缺乏動力,遲遲無法展開行動。精心設計的年度目標就這樣束之高閣,等著時間慢慢流逝。
在心理治療中,心理師除了傾聽個案、協助個案邁向目標、陪伴個案面對挫折之外,當個案裹足不前的時候,也能協助個案重新點燃動力。以下就來介紹,如何運用心理治療中的接納與承諾治療取向,來協助自己找回初衷,邁向目標。


在生活中,無時無刻都在接受外界的「刺激」。可能是突如其來的一件事,像是發票中獎、手機突然打不開。也可能是日常的每一個瞬間,吃下食物的剎那、走在街頭抬頭看見的一片藍天、聽到汽車呼嘯而過的聲音。
當我們面對這些外界刺激,通常會有相應的「行為」反應,不只是因刺激而採取的行動,也包含著沒有採取的行動。
然而在刺激事件與行為的中間,有些心理歷程正運作著,雖然不容易被觀察,但卻猶如黑盒子般的重要。當中,內在的「想法」與「情緒」佔有重要之地,在心中運作影響著我們如何解讀刺激事件、如何採取行動。

隨著疫情變化,台灣的口罩政策逐漸解封。寫著這篇文章的時候,台灣已經只剩下醫療院所需要強制配戴口罩了。不過,如果我們走在大街上,放眼望去可能還是會看到一半以上的人戴著口罩。
如果詢問原因,有些人會說是健康考量,有些人會說是容貌焦慮。
「容貌焦慮?」
「是啊,會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臉上又有痘痘,乾脆用口罩遮起來……」

覺察 辨識 表達
生活中,是否曾有過….
自己情緒還沒處理好,就要去處理別人的情緒。
因為情緒激動而經常遭人誤解。
忽略了自己情緒下的內在需求?
感受不到自己的情緒,就只是日復一日的生活著。
認識自己,從照顧情緒開始

前面的文章曾經提過,我們可以利用心理學中行為治療的原則,來幫助自己建立具體可行的目標,並且一步步完成自己的夢想。
然而,現實往往沒有那麼美好。我們可能踏出成功的第一步,以為自己往後便能逐夢踏實,但之後馬上就碰到阻礙,因此心中出現放棄的想法,對自己說「這太難了,我永遠做不到。」,這想法聽起來很有說服力,使得我們將目標從待辦事項中劃掉,在氣餒中放棄。
在心理治療中,心理師除了傾聽個案及協助個案邁向目標外,當個案因為挫折而自我批評時,也能協助個案重振旗鼓。以下就來介紹,如何運用心理治療中的認知行為治療取向,來協助自己對治完美主義的心魔。